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1的博文

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呢?

图片
第四期的《 VERSE 》的主题“谁还在读书?”,英文的副题是“Read Now”。在阅读这本风格独特的杂志当儿,我也针对“阅读”这件事,作了一些思考。 在网络还未普及的年代,“阅读”的确是指看实体书或刊物,就是通过印在纸张上的文字,去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资讯或者意见。在数码时代加上手机的普及化,传达资讯不再局限于实体刊物,而文字也不再是唯一的主要传达工具了。例如视频和音频,是网络世界是可以与文字并驾齐驱的传达工具之一。 回归根本,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呢?阅读可以给我们什么呢?依我个人的看法,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一直不停地改变,如果单纯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收集所有我们需要知道的资讯——通过阅读,我们不只可以获取相关的资讯,也给予我们踏实感和安全感,毕竟太多的未知会让我们觉得不安。只要知道了这些资讯,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安排我们的生活,或者采取什么步骤来应对可能面对的状况。类似报章等传统媒体,在提供资讯的功能方面,长时间都扮演着有效的角色。 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知识型工作者的话,阅读更是更新和加强我们的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方式。就如我之前所说的世界一直不停地改变,我们的工作也同样不停地改变——除了工作内容之外,工作的方式和技术也会随着科技的进展而调整,甚至是制造新工作和消灭旧工作。很多朋友或许以为大学毕业之后,就可以摆脱“读书”这回事——然而现实却与这个认知相反,在竞争激烈的年代,如果我们没有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的话,就会提高被淘汰的风险。 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只作与工作技术相关的阅读就可以了呢?技术方面的知识是“硬”知识,是处理工作内容的能力;然而决定你的事业发展,却是各种各样的“软”知识,例如沟通能力、时间管理、专案管理等等——你应该有看过或读过,一些技术高超的工程师升级成为经理之后,表现一落千丈。 然而,除了这些“硬”和“软”知识之外,我会推荐大家广泛地去作各种题材的阅读。即使你是做技术性的工作,多元题材的阅读可以训练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因为很多问题都需要跳出框框的思考,才能够为问题找到一个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我为客户的问题涉及解决方案时,都会参考和引用其他领域的东西。

实际上伤我们最深的,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

图片
 “实际上伤我们最深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 我在Stephen Covey《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起了我曾经上过的个人课程,想起了我的导师Bill,也想起了很多一起参与课程的同学——很多人在童年、少年、婚姻等时期受到父母、伴侣、家人或朋友的伤害(一些同学在分享自己经历的事情的时候给我很大的震撼),然而当时的感受和挫折却一直带到现在。有时候我们甚至不晓得这些阴影,是塑造着我们现在的性格。 当年的伤害到现在还一直不断上演吗?其实不然,很多事情已经事过境迁了,而当时的加害者可能都已经彻底忘记了。然而受伤害的你呢?唯有你却还在苦苦守着当年的伤害的,一遍又一遍重复着:“都是你们害的!” 然而,现在是谁在伤害你呢?其实,是你在伤害你自己。你一直不断地用别人的犯的错误,一遍又一遍地惩罚自己。那么,谁可以停止这一切伤害呢?其实,只有你自己。Stephen Covey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除了选择伤害自己以外,我们也可以选择不伤害自己。对待错误的积极方式,就是承认错误、改正、从中吸取教训(没有早知道)。 只要承认错误的存在,我们就有机会将它轻轻地放下。

认识了“Readmoo读墨电子书”!

图片
今天因为看了脸书读书群组的某则帖子,认识了 Readmoo读墨电子书 这个非常棒的电子书网站,更重要的是可以找到我要看的杂志《经理人月刊》的电子版! 坦白说,无论是《经理人》或者是我强烈推荐给上班族的《 Cheers:快樂工作人 》,其实体杂志的排版和印刷品质都是属于上佳——只是实体杂志带给我收纳方面的问题(因为我太多书了),前几年我才把我以前购买的杂志拿去回收或者转赠给别人。现在找到电子版了,买多少本都不会有收纳的问题了! 在大学毕业后的前几年(十多年前了),我阅读了很多《Cheers:快乐工作人》(常常去吉隆坡茨厂街的大众书局买书),从中学习了很多处理工作的知识,是我的事业发展和进修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你刚刚开始就业,或者已经拥有两三年的经验,是应该从薪水拨出一部分进修的——请不要告诉我一本书马币二十多块很贵,你喝两杯星巴克咖啡就超过了这个数额了。 你舍不得为自己的进修花费的话,以后你可能会因为表现不够出色而错失了让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进行是长期累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看得到效果的。或许在数码时代成长的你没有那么有耐心,对不起你的耐心的确会在你未来事业的发展,有这举足轻重的角色。 少看那些在YouTube大吹大擂的所谓“大师”们的视频,浪费时间之余可能还输入错误的观念。倒不如花一点钱,看本有素质、经验丰富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