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斜杠”思考多元性


大概前一两年我开始接触到了“斜杠”这个概念,也在大众书局看到了相关的书籍。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斜杠族(或称为Slash族,就是这个“ / ”符号)具体意指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工作模式,而选择有多重职业及身份的生活。然而,当这个概念火红的时候,媒体纷纷推崇所谓的斜杠青年的时候,我脑海浮现了一个想不通的问题:“斜杠”怎么会被喻为新概念哦?多元性的就职不是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吗?

后来我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斜杠”被喻为一个新概念——对比较上年纪的前辈来说,多元性的就职是普通不过的东西,然而对被工业运作中的“专业化”(specialization)深刻影响的中年朋友来说,这种多元性可能是比较罕见的,也有这样的片面印象——例如当工程师的朋友的性格应该会比较“四四方方”的,对文学艺术音乐等艺术的兴趣和认识都不多的。理科生嘛,念书的时候讲的话题是课业为主,就业之后谈的都是与工作和产业状况的话题。(看来有人要高呼:天哪,快闷死我了!)

拿同时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的达文西来谈似乎太遥远了,我就拿曾经马来西亚人最敬爱的前首相夫人敦西蒂哈斯玛来当例子好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敦西蒂哈斯玛都懂得拉小提琴的吧?即使听觉退化了,她小提琴的技术都还保留到可以上台表演那种。咦,当年她不是读医科吗?读医科的人会懂得音乐这回事的咩?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你认为写诗的作家是不是文绉绉带黑框眼镜的那种呢?其实马来西亚中文文学界里,已故诗人叶明(1955 - 1995)生前的职业是罗里司机,曾经获得花踪文学奖。

其实,多元性本来就是人类的瑰宝。我们除了数学、科学和电脑科技等“硬知识”之外,也需要文学、绘画和音乐等的“软”知识。“实用型”的朋友可能会说:“如果我是一个工程师的话,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有鬼用哦?”对,如果是要直接运用在工程上的工作的话,的确是没有鬼用;但是如果你在为工作的问题找解决方案的话,有接触多元性的朋友就比较能够跳出框框思考问题,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找解决方案。人嘛,上天同时赐给我们左脑和右脑,就是让我们可以用全脑面对生活,如果单纯注重在用一半的脑(无论左脑或右脑),都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要记得,我们除了是工程师或者是画家之外,工作之外的时候还是一个需要处理生活各种琐事的普通人。少一点抗拒“硬知识”或“软知识”,生活就会多一分精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目标导向的问题